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0的博文

我的政治学文章简介

我的部分文章简介,都是我原创的。为了方便您能简单了解一些,而不用一下子看太多,以下是我挑选部分非常简要的内容: 1.改进投票制度 ①让判断更专业,从而更优秀 对于人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领域的专业人员,提高他们的投票占比数,以增加判断的优秀性,我认为需要提高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这些专业人士的投票占比数。 举一个易懂而未必恰当的例子————在古代有100个人,里面的80个是不认识字的人,其余20个是知识分子,这样的话就需要提高知识分子的投票占比数,对于最终的投票出来的判断的优秀性,是比100个人都是1个人算1票,优秀的程度更高的。 而那80个不认识字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知识分子。如果他们不想努力,那么也可以拿着1票去维护自己的合理权利。 ②现在多数公民制度变为权力平衡制度 公民可以不完整但便于理解的简单理解为有投票权的国人们,多数国家如美国、欧洲国家、日本、南韩是多数公民制,这个制度仍然会像寡头制度和皇权制度那样导致权力、权利失衡,证据以现代最常见的情况为例,如雇主只有一张选票,而他的全公司五个雇员有五张选票,五张选票对一张选票具有碾压的优势,选票决定政策,“屁股决定脑袋”,这样就导致政府的政策过度的偏向掌握了绝对多数票的雇员,导致企业成本不合理的增加,导致几乎所有能在海外设立分支的雇主转到非多数公民制的国家,如中国开厂以降低成本,如著名的如苹果公司。 有许多地方的独裁政府上台,后来被多数公民制推翻,但是后来的人对比发现独裁政府反而经济更好,然后后来有时候军人看不下去经济差,又是一个独裁政府上台了,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在古代也是故此,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皇权制的国家经济并不比多数公民制的国家差,古代中国也曾经经济排到全球第一,中国的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甲午战争”开战前,清朝政府的GDP全球第二名。 需要把不平衡的双方的投票权变成1:1的比例,此方法虽然有雇员会不高兴,但是只有此一方法,别无其它方法,有了此法后雇主才会在本国多开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对雇员实际上是更有利的,否则高工资雇主反而不开,造成更多的失业。失业人数多是社会发生暴动“改朝换代”的最常见原因。 2.优化教育制度 让学校入学免费,这样每个人无论多大年龄,只要他肯学,都能去接受到一定水准之上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然后学生...

中國古代沒有一次暴動是因為商人的壓迫造成的

(馬克思的那個年代,有很多知識分子想通過“社會主義”來改變自己的國家,改變社會,在全球各地都是,在中國,最著名的是魯迅。可以說包括馬克思在內的他們有善良、正義的想法,為了社會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他們的人品是比很多人高的這點值得點贊。 但是方法有對、錯之分,馬克思的許多觀點是錯的,否則也不會實踐了這麼多年,現在全球近兩百個國家當中,只剩下北朝鮮一個國家是實行馬克思所要求的官營經濟,其它國家都是變成了民營經濟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且現在北朝鮮都準備經濟改革,發展民營經濟了。 本系列文章會分析清楚馬克思的觀點錯誤,和沒有按照他要求的觀點,經濟改革後的中國、越南、老撾為什麼經濟好了起來。 ) 騰訊官方《短史記》的文章《 中國古代不存在“農民起義” 》寫了中國古代不存在“農民起義”。 馬克思把做為商人的雇主描繪得那麼差,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也沒有一次大的僱員反對雇主的暴動?就是因為雇主和僱員是自然的合作關係,工資是協商好的,之間的矛盾遠沒有馬克思描繪得那麼深。反而是後來僱員們獲得了馬克思的知識灌輸,認為雇主必然剝削他們,才罷工連連。 古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其實是皇帝壓迫其它人來穩固皇位,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壓迫權力更小的農民、商人的矛盾。所以有暴動也是他們反對政府的暴動。 但當農民、商人暴動勝利了,他們又成為下一個皇帝,周而復始,因為不是法治社會,大家不能合理的保護自己的權利。 --- (translation) No riot in ancient China was caused by the oppression of merchants (In the era of Marx, there were many intellectuals who wanted to change their country and society through "socialism." It is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In China, the most famous is Lu Xu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y, including Marx, have goodness 1. The idea of justice is put above the person...

為什麼民營企業比官營企業好?

國營(集體營)和公營(集團營)是由一個個的“私”(個人)組成的,就像森林都是一顆顆樹組成,所以個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即使是全民所有的公營,總會涉及每一個人的人性、能力和見識。 國營和公營實際上就是官營,官員運營,因為企業需要人去運營,而這些人在國營和公營的情況下就是官員,在民營企業裡面他們就是雇主。 私營企業也叫民營企業,這個“民”,不是人民、全民、國民或公民,而是平民(沒有官職的人,非官員)。 中國前人說: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1] 為什麼民營企業好於公營企業? 都是公營企業的經濟會缺乏良性競賽 公營和民營企業裡面,雇主和僱員都有生產勞動,如果這裡面兩方的人的工資不能由雇主定,這就需要一個比雇主定得能更好的人。 如果雇主不獲得股東分紅,那麼建立企業的原始資金就沒有投資人會出,如果由全民出,而企業實際上就只有一家了,從出生就形成所謂的壟斷企業,因為多個企業互相博弈拉低價格,就意味著利潤減少,股東都是同一群股東不會讓利潤減少,一家企業參生不了博弈,不容易優升劣降產生出更好產品。 這裡面公營企業要達到優升劣降,就肯定得多個人在做產品,產品之間進行博弈,而多個人誰做得好,需要一個評價體系,多數人想做資金不足只能少數人做要有一個選拔體系,而且這些體係要比目前的“民營”系統收益大才有價值。 《 滴滴出行上半年淨虧損超過40億元! 》 [2] 除了鐵路,沒有哪個公營企業的管理者敢這樣虧錢辦企業。 民營企業為什麼在開放比賽的領域,成績好於公營企業? 加拿大航空是公營的,註冊加拿大的航空公司必須70%的控股權歸加拿大公民所有,因而難以有新加入的競爭者,因為加入意味著70%的利潤歸加拿大公民,結果保護主義嚴重,票價高企,加拿大航空公司被常常環遊全球的高曉松親身感受評為最差的航空公司。  [3] 公營企業就是全體公民是股東,全體公民(股東)為了提高效率,選舉出企業管理負責人投入資源進行生產活動,但是這個選舉方式的原點選舉人是全體公民,就沒有民營企業的原點專業了,所以選出來的人和日後每一段時間需要回收和投入多少資源,理論上都沒有民營企業的選擇好。 民營企業的投資人可以是專業的風險投資基金,基金盈虧自負,牽連著人類的求生本能,所以基金的投資保持著警惕性,像如果幾家人公用一個電錶,用電的...